脫貧攻堅民主監督是一項新任務、硬任務,無經驗可循、無先例可仿。2016年6月承擔脫貧攻堅民主監督工作之初,我們將工作重點放在了摸情況、理思路和建機制上。特別是與陜西建立了溝通聯絡工作機制、扶貧工作進展材料報送機制、信息獲得機制和意見建議反饋機制,發揮了很大作用。中共陜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九三學社中央對陜開展的脫貧攻堅民主監督工作,主要領導多次出席調研情況反饋會,監督方與被監督方之間形成了脫貧攻堅的合力。在陜西與我們共同努力下,民主監督工作的程序逐步規范,創建了走村入戶、明察暗訪相結合,實地調研并摸排核實的工作方法。2016年來,九三學社中央調動相關省級組織力量,依靠廣大社員,堅持進村入戶、扎實調研。累計深入陜西20縣97(鄉)鎮221村(社區),共訪談農戶2992戶,訪談各級各類干部、教育、醫衛等人員1056人,走訪各類機構、部門602個,提出意見建議200余條,形成調研報告20份。
第一個體會是,工作有實效,是坦誠相待、傾力相幫的結果,要通過完善機制凝聚智慧、共識和力量。怎么做到坦誠呢?記得2016年7月第一次到陜西調研時,我發現有的地方對脫貧攻堅民主監督的認識與我們有不少差異,有的認為我們是走過場、搞應付,有的以為是檢查組來找錯處。當時我想,我們與陜西的目標應該高度一致,就是打好脫貧攻堅戰。回京后我立即向九三學社中央負責同志建議:要讓基層干部和參與監督的同志們充分認識到這一點,需要大家坦誠相待,當務之急是建立溝通協調機制。此后各種相關機制得以建立,后續調研順利展開。在這個過程中,地方黨政部門的干部日益體會到,民主黨派的監督活動是為了更好解決貧困戶實際問題,就愿意將工作中的困難、問題擺出來,而參與監督的社員專家也各盡所能,為解決這些問題支招,比如,我們的專家持續指導鎮巴縣臘肉地標修訂和全產業鏈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有效助力了鎮巴縣臘肉產業健康發展。
第二個體會是,我切身感受到貧困群眾對黨和國家發自肺腑的擁護之情和感恩之心。這些年,我目睹了貧困地區面貌不斷發生新的巨大變化,特別是不少地方基層干群關系越來越好。入戶過程中,有的貧困戶與幫扶干部之間親密融洽如一家人。在與干部群眾交流時,我們聽到最多的一句話是:中央的扶貧政策好。干部群眾信心百倍、干勁十足,讓我很受觸動。在開展社會服務活動時,我們也結合監督調研了解到的情況,選擇有針對性的幫扶項目,比如援建村衛生室、實施產業示范項目等,盡力為當地脫貧攻堅做一些實實在在的事。
第三個體會是,扶貧的關鍵是扶智與扶志。有一次,我在陜西安康的一個村調研,此時正是貧困戶種下菊花的收獲期。巧遇下雨天,我們看到為村合作社冒雨采摘菊花的村民,沒有一戶是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就特意找到村里的貧困戶,詢問為什么不去采摘掙錢?他的回答是,外邊下雨,不愿干這個活,反正政府會救濟貧困戶。而此時,非貧困戶村民正為每天100元的勞務費而冒雨勞作著。有的貧困戶常說,人家年輕聰明、比我懂得多,卻很少說人家比我努力。近來這種情況有了極大改觀,不少地方從“干部喊、群眾看”變成“干部群眾一起干”,貧困群眾內生動力被激發了出來。
第四個體會是,脫貧摘帽后仍需找好發力點。當前,我國的貧困發生率由10.2%降至0.6%,脫貧攻堅任務完成后,將提前10年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減貧目標,這是人類歷史上沒有過的偉大成就和壯舉。今年2月,陜西56個貧困縣(區)全部脫貧摘帽,但之后仍需按“脫貧不脫政策、脫貧不脫幫扶、脫貧不脫責任”要求,鞏固脫貧成果。這需要我們繼續聚焦一些重點領域,比如,今年九三學社中央將在監督過程中重點圍繞“加強貧困鄉村基層組織建設,鼓勵支持貧困鄉村集體經濟發展;扶貧資金投入形成固定資產產權歸屬和維護”等問題開展深入研究。
這些年,我們目睹了貧困地區天翻地覆的變化,親眼看見一個個生動的脫貧案例,見證了中國共產黨一心為民的實踐歷程。今后,我們將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續寫新時代新型政黨制度建設的新篇章。
(作者徐國權,系九三學社中央常委、社會服務部部長,內容轉自微信號“統戰新語”)